“新四军与抗战胜利”学术交流活动在盐城召开 |
发布人:曾凡云 发布时间:2025-10-14 浏览次数:10 |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新四军纪念馆时的重要指示精神,传承伟大抗战精神,弘扬新四军革命精神,2025年10月12日,“新四军与抗战胜利”学术交流活动在江苏盐城圆满召开。此次学术交流活动由新四军纪念馆和盐城师范学院新四军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党史研究与教学》编辑部、《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地方文化研究》编辑部共同协办,新四军纪念馆承办。 来自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扬州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竹沟革命纪念馆、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等馆长和代表,以及《党史研究与教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地方文化研究》《军事历史》刊物负责人及编辑共55人出席活动。 致 辞 盐城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李晓奇,盐城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新四军纪念馆馆长仇金标,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八一精神研究中心主任、《地方文化研究》主编叶桉教授分别致辞。全国新四军纪念场馆联盟秘书长、新四军纪念馆副馆长张树忠主持。 颁发证书 李晓奇主席,仇金标馆长分别向优秀论文作者颁发证书。 主旨报告 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张连红教授作《伟大抗战精神的生动诠释——基于新四军老战士口述史的认识》主题报告,介绍了其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抗日老战士口述史资料抢救整理”课题组口述访谈的情况与成果,指出战场日常生活彰显抗战精神,士兵战时情感汇聚抗战精神,老兵故事生动体现抗战精神,强调要加强对军队战时日常生活细节的关注。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中心主任张皓教授作《伟大的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主题报告,指出抗战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46个之一,新四军革命精神正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是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精神动力,要大力弘扬以新四军革命精神等为代表的伟大抗战精神。 盐城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新四军研究院副院长曾凡云教授作《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以新四军战斗历史为证的深刻阐释》主题报告,从民心是新四军生存与扎根的沃土、民心是新四军发展壮大的根基、民心使新四军在危难考验中屹立不倒、民心使新四军走向胜利四个角度论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四军的历史充分说明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这一重要论断。 优秀论文作者代表发言 溧阳市委党校副校长、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馆长张燕研究馆员,扬州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执行院长王世谊教授,安徽工程大学皖江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吴云峰教授代表优秀论文作者进行报告。 分组讨论 优秀论文代表发言结束后,活动进入讨论环节,分三组进行,与会学者聚焦根据地建设、武装斗争、群众工作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第一组讨论由《军事历史》编辑辛松峰主持,《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主编、编审夏焕堂在总结中高度肯定了本组研讨的多学科视野,同时建议学者加强文献梳理,避免史料堆砌,推动新四军研究向更广领域拓展。第二组讨论由曾凡云教授主持,《党史与研究教学》常务副主编魏少辉教授在总结中强调,学术研究需警惕“单线条”叙事,要正视历史的张力与矛盾,并注重选题的典型性与写作规范性。第三组讨论由叶桉教授主持,《军事历史》编辑徐传博在总评中指出,新四军革命精神是宝贵财富,其历史经验对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启示,此次研讨深化了对抗战历史的认知,为弘扬革命传统提供了学术支撑。 活动总结 经过半天紧张而热烈的研讨,活动进入总结交流环节。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贝蒂墨在发言中指出新四军历史对中国整体历史具有重要作用,对理解中国文化、社会及艺术等的转型极具启发,西方学者对新四军历史了解还不够,因此,这次活动很有意义。 张连红副校长对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及新四军纪念馆提出三点期待,一是期待新四军纪念馆加快推进新四军史料整理、收集和数字化,二是期待加强馆校合作,以高校人才力量加强纪念馆科研工作,以纪念馆出色的教育宣传助力高校育人工作,三是期待普及和推广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研究成果。 张树忠副馆长指出,科研工作作为目前全国各大革命纪念场馆普遍存在的短板和弱项,需要我们知难而进,久久为功。今天的学术交流活动正是我们在这方面努力的开始,恳请大家对我们的工作给予积极帮助! |